(一)科学意义 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又叫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是由牛I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1]。一旦感染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牛将终身携带,该病可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继发性流产,同时对其繁殖能力也有较大的影响,而且急性的IBRv呼吸道感染还可继发细菌性肺炎,是造成奶牛业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950年,该病首发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肉牛群,随后在其它国家也陆续出现此病。20世纪70年代,我国首先从进口牛群中发现该病[2]。因从澳大利亚引进携带IBRv的荷斯坦奶牛,河南省也于2004年首次发生了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3]。项目组于2010年,利用ELISA方法对河南省部分奶牛场进行了IBR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IBR的血清总阳性率为59.29%[4]。 由于前期采用的ELISA方法仅用于检测IBRv抗体,只能用于血清抗体阳性率调查。目前,还未见到关于河南省奶牛IBR病原学感染情况的报道,因此项目组拟利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河南省奶牛IBRv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在病原学层面,直接揭示该病毒在我省奶牛场的感染情况。该项目的开展将对河南省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河南省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应用前景 随着我省奶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牛场转型速度地加快,每年大约有25%的奶牛小区转型为规模化奶牛场。通过对我省奶牛场IBR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总结河南省奶牛IBRv的分布情况、感染特点、感染规律,从而为我省IBRv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最终将有助于提高我省奶牛业的养殖效益。 调查的结果将有助于河南省奶牛场IBR的有效控制,同时有助于降低其它奶牛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奶牛的临床用药,并提高奶牛乳汁的品质和乳品的安全,拓宽奶牛场乳品的销售路径,更好地促进我国和我省奶牛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民的身体健康。其次,该病的有效控制能有效地减少药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使养殖与环境和谐发展,进而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立论依据 随着奶牛养殖数量的增加和奶牛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奶牛IBR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我国于1980年从新西兰进口牛中检测到该病毒的抗体。2008年,有学者对中国除江西省和台湾地区之外所有的省份多个奶牛场进行的血清学调查,平均血清阳性率为35.8%,进口奶牛的阳性率为21.7%[5],表明除江西省和台湾地区之外其余被调查的所有省份都存在该病毒的流行,其中黑龙江省血清阳性率最高达到77.8%,其他学者对国内部分省区的农牧场及奶牛场进行的血清学调查结果也表明,北京、广东、广西、河南等地均有IBR阳性病牛检出的报道,血清学阳性率高低不一,从5.4%-73.3%不等[5]。由于IBR感染的特点为潜伏感染,感染后该病毒在神经节和扁桃体内潜伏使患牛终生带毒,同时我国还没有IBR疫苗应用,表明抗体阳性牛即为IBRv感染牛,我国奶牛群IBR流行广泛,危害已经相当严重。该病毒感染主要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眼结膜和神经等多组织、器官的炎症,由于该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坏死和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曼氏溶血杆菌和睡眠嗜血杆菌感染的发生而导致高死亡率[6],以及由于生殖道感染而导致的流产对奶牛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目前针对奶牛IBR,已经研究开发了多种诊断方法,但多为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通过抗体的检测间接推测IBRv的感染情况,无法直接进行IBRv的病原学检测[7]。项目组前期通过研究,已经初步构建了IBRv LAMP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该病毒的直接检测,并且该法具有灵敏、快速、无需特殊仪器等优点[8]。因此项目组拟采用LAMP和ELISA进行双重检测,结合二者的优点,进而更加准确地判定结果,有效地掌握河南省范围内奶牛IBRv感染情况和特点。 (四)创新性 1.首次利用病原学检测方法(LAMP)对河南省规模化奶牛场进行IBRv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对病毒的检测,直接揭示省内奶牛场中IBRv的感染情况。 2.通过对IBRv的直接检测,分析总结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地区、不 同饲养环境等条件下奶牛群中IBRv的感染特点规律,从而有助于更深层次上了解该病 的致病性。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孙成友,宋晓晖,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09):95-96 [2] 王单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阻断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3] 吴胜耀,鲁 哲,丁亚军,等.河南省首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治体会[J].河南畜牧兽医.2004,25(11):35-36 [4] 石冬梅,王 岩,张 华,等.河南省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学调查[J].畜牧与兽医.2011,43(06):67-68 [5] 冷 雪,武 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1):284-285 [6] 张炜.牛疱疹病毒1型特异编码的UL0.5基因生物学特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7] 陈 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d基因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8] 李少彤,许少洪,陈 宇,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霍乱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4,40(05):486-489 |